平和村遷村史
口述:孫信用     記錄整理:賴約翰(滋膏)   於慶祝遷村30週年記

本資料已刊載於國民小學鄉土教材排灣族語教師手冊(試用本)第二冊 我的村莊

        氣象萬千生生不息,孕育著古今生命泉源的大武山。六十年前懷抱著一百二十餘戶五百餘人的「舊平和」村,在那裡我們傳承著祖先許多美好的生活文化,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給自足,互助合作的美好田園生活。
時代巨輪的運轉,時勢的更迭,社會環境與現實生活需求與價值觀念的改變,山下漸進的物質文明,也開始鬆動了我們原相緊密在一起的心靈和生活。因此;台灣光復後的民國34至35年間,第一批13戶的家團族人,在我們依捨的心情和難捨的淚眶,離開了我們遷移至佳義村,連鎖反應下,民國36年更大規模30餘戶的家團族人,大舉遷家至潮州第二林班(現本村附近)。未料,當時一產婦因難產而亡,也因迷信認居此不吉,除七戶遷至武潭外,其餘的即返回故鄉平和。民國40年,相繼七戶遷移至涼山村,民國43年最大規模的40戶遷徙至武潭,驚醒了僅存的戶數,而深恐「平和」村成為歷史名詞。因此,在信仰上即信靠求助上帝,保守住可能將「瓦解」的村莊。
        民國48年,當時村裡的年青人由於對村的「危機意識」漸增,即向仍固守村莊的頭目蔣健勝請示反應,盼能遷村至潮州第二林班(即現本村)亦獲頭目同心應允。即始與村人溝通協調,蘊釀金村遷徙的信念,而得全村簽名遷村的心願,因此開始努力向上級奔走呈請反應遷村的意願,不料未獲上級應允,由於當時的年青人每個月皆有二次皎定期訓綠,因此亦藉機為遷村之事續作通盤計劃,同時全村支持響應捐款,以助負責人為遷村事宜之車馬費。再度呈請遷村意願,當時村幹事邱德福先生填報呈請書,鄉長林義良先生、縣議員張文周先生、省議員潘福隆先生,即赴民政廳林務局反應,仍是未果遷村不成。民國52年,村莊幹部親赴三地門向當時任省議員之謝貴先生請求協助遷村之強烈意願。當場即獲謝省議員之允諾,將協助達成遷村目標,予我們極大的振奮和欣慰,在謝省議員的鼎力持續努力反應,以及本鄉鄉長、代表、村莊鄰長和年青人的協力配合下,民國54年終獲省林務局在交換土地的條件下,村人露出了遷村的曙光。
        民國57年僅存的53戶287人,於三月二十三日到達了遷村的這塊土地,而於現平和分校之木棉叢林間搭蓋臨時住屋。鄉公所亦開始分地每戶75坪住地,政府補助每戶一二、000元,每家六千元的配合款,村辦公處、衛生.室、學校亦開始興建。民國58年底全村開始興建由熊技士設計的統一規格磚壁瓦房住屋,民國六十年六月十日完工落成,民國五十九年縣政府衛生局派七位小姐與督導,鄉公所家政改進班小姐,熱忱協助村教育村民改善環境衛生與民家生活,漸走入現代化的社區。民國五十八年至六十二年間也完成了抽籤分配每家戶之山坡墾地。於民國六十年在省農輔會的輔導下,村人從原種木薯改植經濟作物芒果,並配合實施農地水土保持而有成,當時任省輔會主委之現任總統李登輝先生 亦曾蒞臨本村視察嘉勉。而村莊的各項建設,在政府的施政亦逐年不斷的擴充。
        在這三十年間一路走來,雖然歷經艱辛,但是,村民一棟棟不落平地的洋房,如雨後春筍般的掘起,家家戶.戶以車代步,家庭逐漸重視子女教育,生活可說是進步了不少,我們的戶數人數也成長了一倍(一百戶六五0餘人)。現在每一年的登山歸根活動也藉此教育我們的後代,意義非凡。三十年來,雖然亦曾歷經不愉快之事,但感謝主帶領保守與祝福我們的村莊,感謝政府的協助,也感謝許多曾關心我們村莊事務的人。正值滿三十週年,願我們全村摒持我們互助合作的優良傳統,更建設我們美好的家鄉,傳續美好的民風。